(一)学科简介
1 学科发展简况。我校于1997年获得“通信与信息系统”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。目前,已发展形成两个学科方向:通信与信息系统、信号与信息处理,涵盖了5个特色鲜明、相对稳定的研究内容:(1)多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;(2)通信信号处理;(3)导航与定位及其信号处理;(4)信源、信道编码以及网络编码;(5)通信网络与协议。具有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,具有“通信工程”、“电子信息工程”及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”等5个本科专业,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支撑。
2 特色与优势。本学科面向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在多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、通信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发展需求,为社会培养具有“智能信息处理”、“无线通信技术”等专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。建有3项研究生省级质量工程项目:研究生实践基地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、研究生“数字信号处理”精品课,以及建有11项本科生省级质量工程项目。此外,本学科招收国际留学研究生,已经培养毕业了3届国际留学研究生,全程采用英语讲授。
3 学科队伍。学科师资队伍较为合理。现有专任教师26人,每个学科方向不少于5人。其中,教授7人,副教授10人,博士19人,硕士生导师17人。拥有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、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、辽宁省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千人层次2人和万人层次1人。近五年来,学科专任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,其中SCI收录30余篇,EI收录论文20余篇;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(包括面上项目4项,青年基金5项),省部级项目20项。近年来,学科专任教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及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、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。
4 社会需求。研究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无线通信、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,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、设计、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。近年来,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、高科技开发公司、科研院所、设计单位、金融系统、民航、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领域。
5 申请必要性。满足国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人才的需求,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,实施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计划。利用通信与信息化技术带动其它工业,实现跨越式发展,为省内乃至全国输送高质量人才,有助于推进我国“一带一路”宏伟建设计划。
6 人才培养。本学科具备培养环境与条件。注重人才培养质量,不断优化学科研究方向、课程设置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,省学位办抽检论文全部合格。注重学术交流,邀请了4名国际知名专家到我校讲学,并承办2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。具有规范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、健全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以及明确的学风建设、学术不端行为管理办法, 近五年,本学科授予硕士学位87名(含留学研究生3名),其中5名研究生考取国内高校博士研究生。
思想政治教育状况。师生秉持校训“励器悟道”,引导并教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。
7 学科方向与特色。1、信号与信息处理:主要研究领域包括:计算机视觉、数字信号处理、数字图像处理、模式识别等。
特色与优势:主要围绕着阵列语音信号、图像语义理解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,在语音解混与增强、特征表示与语义标注、信号滤波与系统自适应输出等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,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20余项,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件、软件著作权12件。拥有研究生“数字信号处理”精品课。专任教师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;2、通信与信息系统:主要研究领域包括:通信理论与技术、移动通信与无线技术、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、信息编码与信息传输理论、电子与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等。
特色与优势:主要围绕着无线定位及编码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,特别是在北斗导航及无线定位技术、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20余项,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件,实用新型10余件。专任教师获得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、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。
(二)研究方向
1 通信理论与网络安全
2 移动通信与无线通信
3 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